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一、过去一年发生了什么?

5年前,一场互联网+之风刮到了金融领域,而过去一年我们看到的是,17年中召开了5年一次的中央金融会议,随后政策快速收紧,信贷进入紧缩,监管力度空前强大,甚至到了一周出几个监管政策的情况,国家不断强调金融系统性风险如悬头之剑,稍不小心就会落下。这期间个人征信牌照批筹两年后收回,P2P整顿退出表不断延期,第三方支付强硬汇网,银行头寸监管到月,银行表外纳入考核,一场围绕银行为中心的资金动向的严密监管拉开,接着地方金融交易所叫停,PPP项目叫停,股市跌荡起伏,巨头资本外逃被整治,P2P代表的庞氏集中暴雷,贸易战打响。

18年7月政策突然转向,头寸放开,资管等部分政策暂缓,标志着金融系统真正进入了非常之境,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面临空前挑战,金融作为经济的血液系统,其发展将关乎国家命运和民众福祉。

过去一年行动是过去5年金融改革的一个既定事实的反馈,是对过去20年发展不断积累的风险应对,显然,路越走越不易,我们从金融发展历史中不断重演的危机里唯一要铭记的是金融无小事,金融业态岂可不敬畏,金融经营业者岂能不审慎,监管政策岂可随意而鲁莽。

二、过去5年做了什么?

伯南克在《金融的本质》中讲到独立性央行的两大职能:货币政策和最后贷款人,一是根据货币政策调节利率和流动性,一是根据最后贷款人的国家信用背书稳定市场信心。可以看到央行主要职能是调节货币供给、稳定市场价格、疏导资金流动从而实现经济发展调节。以上信息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体会过去5年中国金融业态对央行的职能一种影响。

回到13年,那时候又是怎么的环境?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央行履行了职能,采取货币宽松政策防止经济紧缩,经过5年时间,政策同时带来了经济膨胀和资产价格飙升,主要出现了房产价格泡沫和落后产能严重过剩,从这点看央行在宏观操作上并没毛病,问题出在相关政策和法规部门在微观执行政策制定能力的滞后和专业性的缺失,当然不排除是运动式操作。

2013年货币和信贷宽松环境开始结束,在09年以来的货币宽松政策导致了资产价格快速膨胀,全行业低质产能严重过剩,银行业高速增长的时代也进入尾声,在大宗商品贸易领域的银行资产质量严重下滑。信贷紧缩、货币紧缩、经济下滑、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制造业停工停产加剧、租金增长迅速导致中小服务实体盈利承压、同时伴随货币宽松的惯性工资增长迅速、海外游海淘开始蔓延。12年无锡钢贸市场出现崩盘,无锡钢贸市场违约拉开了银行信贷紧缩和不良资产暴增的序幕,随后上海钢贸市场不良爆发,多家银行深陷其中,江浙两省的银行不良爆发,温州最大的民企老板跑路,金融危机一促即发,这样大环境下,紧随其后推出万众创新全民创业政策导向,互联网+,互联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PPP启动、地方基建进入尾声,地方债承压,银行开始惜贷,地方金融交易所遍地开花。同时,美国采取低利率和宽松政策,低息美元资本和上一轮宽松政策聚集的民间资本助推了上述政策的速度,在行政机构眼皮底下进场割起全民韭菜,于是就走到了今天的状况。

过去5年除了处理通货膨胀引出的经济序列问题,政策决策和资本裹挟大举推进脱实向虚的进程。巨量的银行不良和地方债的问题一直影响着过去五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过去5年就是寡头、资本、银行、地产和公共部门联合收割全民的时代。

三、金融改革与互联网金融

金融的核心要素之一是信用,而信用需具备对应等价标的物,通常信用的标的物可以是等价实物或者是可保证兑付的收入预期,货币是国家信用背书,实质是国家财政收入保证兑付,银行作为国家特许经营的货币流通分配调节器,具备国家信用背书和准备金背书,中国银行业资产占了整体金融业的大头,因此银行业在国家经济和金融发展和稳定都是举足轻重。

互联网金融在12年逐渐起势,随着那场互联网+之风起舞,股权众筹、P2P、交易所、理财平台、网络小贷、还有后来的数字货币,你很难会再遇到这样的一个财富增长的机遇,只要买一套几万块钱的代码就可以光明正大的开银行,而且还能面向全国的市场,不需要任何信用保证,只要搞几个人获取通讯录就可以面向全国放高利贷,这在全球历史上应该是没有过的。

为什么我们一边喊着进入互联网+时代,而金融管理部门连基本的专业都没守住,这是相当匪夷所思的历史事件,如果站在宏观的角度分析,这就是一场坏人对好人的收割,这个坏人可以是对应受益主体。存在几个可能的原因导致了这场灾难发生。

在需求方面:地方政府需要钱堵窟窿,银行需要抓手掩盖不良,小微业主需要资金维系,地产业需要资金推高房价和去库存,资本需要更高的回报,财政需要卖地钱,唯独挣血汗钱的老百姓却图人家10年才能回本的利息,谁被收割还是谁盯上你的母鸡非常明显。

在政策层面:互联网+之风如万能之匙包解百病之力,全国上下如沐甘霖,政府成为了重要推手,于是像打了鸡血似的刮进金融体系,且不说互联网+对脱实向虚导向作用,互联网+打破维系了几十年的生产关系社会生态平衡,践踏了庞大的弱小个体经营实体的生存权利,他们如草芥和落后的烂泥被甩在了历史的墙上,没有任何机构为他们的生存权利发声,他们却默默的举身家财富,银行负债和高利贷在艰难经营,为国供养着服务业者和农民工群。资本,寡头和政府们在公共场合不断造着互联网+的势,我们更应该认为政策制定者在新经济环境中的专业性缺失和对金融环境变化缺乏足够的压力测试和审慎原则而忽视了金融对资本和创业者开放的社会影响后果。

在国家环境差异方面:P2P兴于美国,顶着互联网时代的光环,披着先进生产力的外衣,刚好和那场互联网+运动和创新创业运动叠加,其在美国兴起,被利益趋使的力量以创新的名义引入中国,我们为了保持创新态度必须紧跟先进,可是我们在基本的监管制度,法律法规完备度,监管能力和科学性都和美国差距甚大,人家黄土地种瓜长出个瓜,我们是盐碱地种瓜,能长瓜吗?真长出了瓜那能信吗?

在解决小微融资方面:也许政策部门是期望通过民间借贷阳光化,通过民间资金和民间资金自我对接实现居民融资和小微融资难的问题,于是容忍了金融开放,但是金融业关乎全民的行业更是所有行业的血液,开个小口就有可能像打开潘多拉魔盒。08年以前美国金融业态已经搞垮了金融市场,一群美国金融人士和资本转移到中国,把美国那套玩过的搬回来玩我们,我们就像农耕时代遇到工业时代,美国监管体系都被玩坏了,我们监管体系很难独善其身,导致金融混乱最大的失败原因却是在最基本的金融常识上。

不管以上哪种方面,从最基本的常识出发,中国互联网金融在当下监管成熟度下是完全违背金融的基本原则的—缺乏信用标的,经营资产的主体可以没有足额信用保证就是玩笑,美国08年次贷危机本身就是高杠杆,低信用保障而玩坏的教训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要把国运赌在一个美好的幻想—互联网金融一定是定位信息中介,那是得多么不审慎和单纯呢。

过去5年互联网金融也有收获,推动了全民信用体系的建设,第三方金融技术平台和反欺诈服务商提升行业技术水平,对全国民众开展了信用教育,一部分白户人群获得信贷权利,持牌机构促进了银行服务转型,移动支付便利了百姓。只是如果我们监管能务实一点也许这是一次机遇,可是历史没有如果。

四、未来5年的金融发展 未来5年怎么发展?

先看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分析整个社会发展可以沿着货币流动和聚集的节点就能感知社会发展所创造关键价值被谁拿走了,这也是我分析的基本逻辑和框架。

1.居民负债太高了,中下层的年轻群体负债至少透支了未来5-10年的购买力,他们的负债第一个来源是银行、信用卡和信贷企业。

2.中小企业主负债太高了,中小企业主主要是90年代发展过来了,这一次产业升级扩大化,把服务业领域带进去了,那些90年代经营业主和70和80后服务业主都是中专和高中以下人群,技术转型对他们来说太难了,而他们供养着中国大部分蓝领群体。如果服务业无法续上制造业的工作机会,这个风险是存在的而且不确定的,可是服务业的场地租金太高和居民消费信心不足,也导致了服务业创业和负债轮回中。中小企业主和服务业主的资金除了小部分来自银行信贷,信用卡是他们非常重要的融资工具,非银机构是他们重要信贷来源,成本不言而喻。

3.P2P,传销模式和民间熟人借贷基本收割了一波中老年人的存款和中产阶层年轻人的负债,加重了整个社会的负债,中国的中青老三个代际群体割了一遍,我们供养压力有多大?导致了整个消费市场信心下滑和消费降级的出现;

4.银行不良和地方债怎么处理,如何流动,如何腾挪,除了政策工具以继续寄生在居民身上吸取更多价值等待时间去消解是最有效的方法,也许“带路”存在可以缓解我们可能的财政收入压力从而缓解居民压力以外,我们还没看到有第三个有效战略机会出现。由于金融混乱导致供给侧改革对社会发展的出现两面性,特别是过去5年的金融混乱导致居民高负债从而极大抑制了消费信心和需求,这是始料未及的,短时间内削弱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效能,对居民压力缓解变的有限。

5.老龄化会越加明显,居民对老年人和财政统发人员的供养越加艰难,现有减税政策基本是自说自话落不到实处,互联网的纵向增长基本到头了,横向发展的存量市场竞争启动,资本和流量寡头会情不自禁的把手伸向更多的行业,这几年的互联网并购投资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信号,这是市场主体追求生存发展的基本法则,但我们的政策再也不能这么偏护寡头了甚至应该限制和拆封他们,中小企业和服务业者的生存公平权利应该得到国家保护,他们是根基,我们应该回归基本常识,回归基本制度公平。为中小业主和个人直接减税减费是降低居民负债压力,提升消费信心,在这个时候财政再不直接放水,很难打破居民负债增长和经济向下的局面,此刻财政要为民接盘了。

五、金融怎么走?银行怎么走?

1.证券市场改革不彻底,财富分配的手段少了一个重要调节器,这一直是限制我们良性发展的因素之一,银行放贷来调节货币资金流动分配的效率太低了,受益者不够直接,不能对财富起到直接调节作用,年化1个多点的存款增值还抵不过cpi增长。

2.金融已然成为这个市场变现的重要工具,互联网公司都会想办法进行存量变现,银行业通过信用卡扩张基本2年后就会完成增量用户市场竞争,未来很长的时间内,特别是银行的不良考核没有改变的情况下零售信贷用户增量市场很难再增长,中国银行不良能容忍的信贷人群应该保持在6亿左右。未来3年股份制银行通过技术和盈利优势将开启存量市场竞争和客户结构调整,那时区域银行零售转型的弯道超车的机遇窗口期结束。大型银行开始存量洗客户之时,就是区域银行调整客户接盘之时,风险永远是朝低质服务和风险能力低的方向流动。股份制和国有银行会考虑横向扩张,最后和互联网公司进入一个市场,互联网公司由于资金的问题会联合区域银行同股份制银行开展竞争。可是零售金融特别是消费级金融是一个非常复杂系统,区域和巨头的联合很难对抗股份制银行的整体能力攻势。

区域银行在零售市场的竞争窗口期非常有限了,纵观整个市场,区域银行的零售转型战略千篇一律,主要围绕组织和科技方向使劲,没有看到让人特别兴奋的银行是走在真正的用户竞争路上,在银行业中,招商和浦发的策略是相对接近用户发展战略。可以看到,未来区域银行生存是艰难的,零售的普适性是一个关键的竞争业务,可是时间真的有限,而其他业务太依赖外部和当地经济环境,不具普适性。

2.P2P和网贷的生存压力会更大,按照监管能力,中国是根本不适合开展P2P业务,如果监管无法保证p2p企业的中介角色,这类业务就违背了金融本质,要么切割,要么我们期待未来监管在能力上有质的飞跃,p2P真的是中介,而不是类银行,可能吗?网贷的空间还是存在的,特别是6亿以外的市场还是很大的,只是中国没有一个统一的信用评分,整个市场的风险结构是在交错流动,这对银行也是存在挑战的。大部分消费金融公司会变得尴尬,他们夹在银行信用卡和网贷公司之间,往下走更加容易,往银行走是困难的,现有政策在资金价格和杠杆方面限制了他们的向上的可能,除非他们可以开始反向收购银行股东组成新型的金融主体,在资金规模和资金成本上有个改善。中国金融改革很重要的一个领域是对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类和信用卡公司类的银行系金融公司的市场化和证券化,实践表明他们在中国零售金融和普惠金融领域具备较为灵活的体制、面向零售的人才结构和金融相对审慎的原则。

3.作为区域银行零售转型的研究者和服务者,我们做了很长时间的竞争研究,调查和实践,我们认为在银行零售转型顶层战略是回归用户服务,抓住年轻圈层的时代特点,深耕本地,打破用户对区域银行甚至对银行的过去认知。在服务上应放弃金融思维强化全流程服务体验(服务体验不只是页面交互,不只是页面交互、不只是页面交互,它是包含风险服务、产品形态、交互、视觉、服务关键时刻、产品价值观的整体集合),在经营上加强金融的敬畏和锻造零售金融经营技术能力(资产组合管理的理念和量化决策管理的技术)。无用户不零售,区域银行的决策者们在零售转型中是否真的理解用户服务呢?是否把用户全流程关键时刻的所有服务放在企业心上,行动里和战略中?应该更需洞察金融科技是零售转型的利器而不是竞争最核心的武器,金融科技作为基础设施的竞争门槛只能极大辅助构建整个用户为王的竞争核心,但方向首先是在零售用户为王的跑道上,金融科技就像金融企业的水和电一样,回归常态心理,回归用户为王的战略方向中才是我们经营用户和决胜未来的关键。

 

以上观点为个人观察、调研和思考总结,由于本人自身的局限性,错误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话题:



0

推荐

施明强

施明强

4篇文章 3年前更新

从事信用卡行业10年,在零售信贷决策管理实践经验丰富和理论功底扎实。对互联网金融业、征信体系、支付、消费金融和信用卡行业有较为深刻的洞察。

文章
  • 个人分类
全部文章 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