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今天现金贷的讨论不仅成为行业内的热点,也成为了社会热点。现金贷被贴上暴力催收、高利贷和风险渗透的标签,大有被监管清除的境地。舆论一边倒的评论不应该裹挟政策部门做出政策导向选择,如何辩证的看待现金贷是关乎社会公平,经济发展,消费提升,信用体系建设,信用服务不平衡和人民追求信用服务权利需求矛盾也符合十九大提出新矛盾的范围。

 

什么是现金贷?


         现金贷被贴上暴力催收、高利贷和风险传导的标签之前,需要回答什么是现金贷,舆论对现金贷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如果不是基于同一个事物的研究和评论会混淆社会对事物的客观认识,况且普惠信用服务为代表的现金贷还关系亿万人的信贷权益。

        现金贷:是指借贷主体向信用主体提供现金借款服务,并收取一定的现金时间价值回报的民事活动,我们以下讨论的现金贷都是基于这个定义。 现金贷本是一种正常的民事社会活动,古而有之,在出生时不一定就带有这些不好的标签,它是需求和供给,市场与监管,经济活动与商业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从中国当前现金贷市场来看,现金贷的情况包括:

         1.参与主体:银行、消费金融持牌机构、小贷机构、信托、保险和民营非牌机构(网贷和P2P)都参与了市场行为;

         2. 利率:综合年化费率从300%到6%,特别是银行机构的现金贷利率较低,而一些长尾客户参与的发薪贷利率较高,盘子小;对于微粒贷、借呗、还呗、省呗、飞贷、维信金科等现金贷产品都是法定级别利率,这种信用服务是正常的人民金融服务需求活动,不可混淆而言。

         应该承认在市场发展过程中,存在部分企业及个人出于套利目的开展高利贷业务,同时也要承认现金信用贷必然遵循市场行为。信用借贷商业模式存在的根本是在于大数法则,大部分人的信用都是好的,社会大部分人都是有信用的,如果这个假设不成立,所有零售信用贷款的前提都会崩塌,在这个假设情况下,制定游戏法则才是公允的做法。

       

现金贷的本质问题


        不得不提的十九大新矛盾,随着中国30年的经济发展,老百姓的财富得到增长,而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引擎之一也需要个人适当的金融杠杆来获得需求的满足。过去几十年作为信用服务主体的银行并不能完成中国老百姓对信用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国家10多年大力支持的小微金融年年提,就是无法依靠银行很好的解决。       

        信用体系建设是关乎人民生活的基础设施,也是社会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如何真正有效的推进信用体系建设不能只依赖国家政策,银行体系,它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结果。

         信用体系建设主要参与角色包括:普通民众、国家政策和监管部门、银行为代表金融机构、信用服务产业链技术服务方。我们可以理解金融机构在国家监管部门和政策法规的框架下借助技术为普通民众提供信用服务,通过普通民众的信用服务行为结果来构建信用评价体系。          

          而中国的现实是,银行受制于多种因素和自身商业角色考量并没有较快较好的满足普通民众的信用服务需求。在央行征信体系建设的10多年来,获得银行信用服务的人群只有3.8亿多人,而大概6亿的劳动力人口是并没有获得银行信用服务体系。6亿人的信用服务需求是当前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中国信用行业的当前问题主要包括:

         一、信用服务发展不平衡:在持牌开展金融信用服务的主体无法满足当前群众的信用服务需求,6亿劳动力人口无法获得持牌机构的信用服务,这是非常严重的社会公平问题,这些人的信贷公平权利基本被忽视了。这种不平衡在地域、学历和工作类型方面体现的非常明显。根据takingdata发布的消费金融报告,消费金融服务的人群主要集中在3线及以下城市的劳动力人口。3线以下城市的金融服务渗透率较差,全国性机构受制于组织架构和管理机制影响,在3线及以下的城市网点服务非常少,而扎根区域的金融机构受制于人才和技术匮乏,也不能较好的为广大群众提供信用服务。银行类机构缺乏能力在信用白户缺乏信用信息的情况下服务白户人群,白户人群缺乏信用服务就无法建立起信用信息,这是信用服务不平衡的恶性循环,如何通过市场机制为6亿人群提供信用服务,打破区域服务平衡是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 

         二、信用杠杆不平衡:由于信用服务不平衡,6亿人群无法获得金融信用服务,使得他们的个人金融杠杆率基本为零。这么大的群体无法通过一定合理的金融杠杆获得更多30年经济发展的成果,而3亿多获得了信用服务人群,通过事实的信用金融杠杆行为获得了更多的社会财富分配。特别是在资产价格飙升、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和货币超发的时代背景下,在信用杠杆不平衡在信用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凸显出极大的不公平。

         三、信用价格不平衡:

         13年以来社会经济转型,作为消费核心的信用服务发展不平衡,6亿人群的信用需求压抑和消费扩张的矛盾激化,这是市场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过去3年的制度改革背景下,国家在金融业务包容创新的情况下,市场主体积极参与信用服务行业中来,一边是6亿人群的信用服务紧缺,市场供应不足,一边是资本的驱动和国家的创新包容,才爆发了今天的全行业参与现金贷现象,导致白户人群的信用服务价格暴涨。而被舆论和社会诟病原因除了资本必然往高套利行业流动和趋利行为衍生出的违法行为以外,同时由于监管开放或是监管局限,也衍生出信用金融资产在持牌金融服务主体里渗透的风险。 我们也看到了一些负责任的大型主体参与现金贷服务并把服务价格维持在银行信贷价格水平(微粒贷、借呗、金条、省呗、飞贷等产品,年化利率未超出法定利率,等同信用卡利率),同时有一些小型也参与到为银行机构注能,为区域银行的信用业务服务提供风控技术服务。  经过3年的行业发展,可以看到各个主体的差异和行业发展的状况,监管开始重新思考和制定合理的行业发展政策是一种市场健康发展的一次调节。

         四、信用体系不健全:

          前三个因素的根本原因是信用体系建设缓慢,信用服务主体(持牌机构)主观的不愿意和客观的缺能力,政策法规发展不协调的结果。全社会对建立完善个人信用体系的社会价值基本一致,但是如何建设,谁来建,覆盖面多大、效率多高、如何降低社会风险成本等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

         在小微金融领域,国家10度年来一直给予政策优惠支持银行类持牌机构开展小微信贷业务,希望资金脱虚向实,但是知道今天央行还通过定向降准的方式推动银行机构开展小微金融业务,然而银行作为商业机构在小微金融的市场行为就告诉我们,这种方式是无法破除市场规律的命题,这里主要的问题还是银行作为商业机构必然考虑风险能力和容忍度的问题。我们同样可以看到白户人群的信用建设需要一定的信用教育风险成本,通过银行机构是无法实现这个使命。 如何选择一种全社会成本较低、国家金融风险最小的方式快速的建立起信用体系是非常重要的社会治理问题。 我们看到政府通过包容市场利用市场机制和社会资本有效的提升信用体系建设速度,同时通过广大市场主体参与,分散了核心金融主体的系统风险,这应该是最优的选择,很幸运国家选择了一条较优的路径。在这个建设过程我们也应该会遇到问题,付出社会成本,但是我们个人的信用体系加快了建设进程。

 

 一些关于现金贷的思考


 通过分析现金贷的问题本质,我们应该理性的去看待现金贷对于社会公平和发展做出的贡献。一个理性的社会和成熟的政策制定者都应该理性的去分析问题,不能简单粗暴迫于舆论压力而制定出不利于广大6亿人群的信用服务需求,这也是违背十九大关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几点意见值得全行业从业者反思:

     1. 个人信用借贷模式成立基础是在满足大数法则前提下大部分人是有信用。

     2. 信用是借贷行为的结果,不属于借贷行为结果的信用评判是社会歧视。

     3. 6亿人的信用服务需求不容忽视,银行的系统风险关乎国家金融安全。

     4. 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是小康社会建设目标,这么大的社会群众无法在国家征信体系建立自己的信用信息获得信用服务,存在事实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5. 高利贷放贷主体占到了现金贷经营主体的份额到底有多大,人群有多少,应该清理的清理,但是也应看到服务于白户群体的负责任企业的社会价值。

     6. 一刀切的监管政策对社会发展的经济影响谁来承担,谁来为6亿人群的信用服务需求负责。

     7. 暴力催收是违法行为,不只是存在于信贷行业,在企业回款领域同样存在,如何从法律层面进行严惩而不只是通过行业法规去约束?

     8. 区域银行的转型和生存压力需要社会力量和技术输出,应该辩证的看待问题,制定出有效防范风险的熔断机制;

    9. 监管政策不只是行业法规只堵不疏,促进社会发展。

话题:



0

推荐

施明强

施明强

4篇文章 3年前更新

从事信用卡行业10年,在零售信贷决策管理实践经验丰富和理论功底扎实。对互联网金融业、征信体系、支付、消费金融和信用卡行业有较为深刻的洞察。

文章
  • 个人分类
全部文章 4篇